南京城门参观攻略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南京城在刚建成时共有四重城墙,由外向内分别为外郭(外城)、内城(京城)、皇城和宫城。外郭为土筑,原有18座城门,周长约60千米,早已湮没无存,仅余城门的地名流传至今。内城为“土筑砖包”,夯土筑成的城墙外由城砖或条石包砌。内城因地形而建,呈不规则状,突破了以往都城为方形的城制。内城原本开有13座城门,与外郭城门合称“里十三,外十八”。内城在20世纪50年代时仍大体完好,但是在其后20年间遭受严重破坏,现存长度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二。内城原有的13座城门,历经战火、破坏以及改建之后,现存的明代城门还有聚宝门(中华门)、石城门(汉西门)、神策门(和?平门)和清凉门,其中除神策门还保留有清朝时修建的城楼之外,其他城门的城楼都已无存。
自清末开始,随着城区的扩大和交通发展的需要,又陆陆续续增开了十一道城门,它们是:1908年开草场门;1909年开丰润门;1913年开海陵门;1929年开武定门;1931年开汉中门、中央门、小北门;1934年开新民门;1935年开雨花门;1952年开解放门;1992年开集庆门。这样,加上原来的内十三,就成了内二十四,事实上,经过多年变迁,有的已不复存在,有名无门了。至于城门名称,也常有改动。例如:三山门改作水西门;石城门改作大西门、汉西门;清凉门改作清江门;定淮门改作淮远门;钟阜门又称小东门;金川门又称三?民门;太?平?门曾称?自?由?门。改动最多的一次是在1928年,一下改了七个。1927年4月,国?民?党政府定都南京,有人认为老的城门名称不合时代潮流,遂由政府出面,下令更改七个门的名称。即改朝阳门为中山门;改仪凤门为兴中门;改海陵门(1913年新开的)为挹江门;改神策门为和?平门;改丰润门(1909年新开的)为玄武门;改聚宝门为中华门;改洪武门(原正阳门)为光华门。
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,现在保存比较好的仅有城南中华门、西北挹江门、城东北玄武门、城东的中山门。至于外城墙和“外十八”城门,早已不在,单留下原城门名称当作地名了,其中只改了一处,即改姚坊门为尧化门。
如今,南京有城门名的城门仍然有近20座,这些城门,联系着南京城的历史与今天,当我们走过这一座座时光的隧道,就会体味到南京古城昔日的兴衰和多舛,也会听到时代的脚步,在城门洞里发出深沉的回响。
中华门位于南京城正南,明洪武二年至八年(1369~1375)于南唐都城和南宋建康府城南门旧址拓建而成,始称聚宝门,1931年改称中华门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中华门布局严谨、构造独特,有三道瓮城、四道券门贯通。城堡分为三层,最上层的木结构“镝楼”毁于侵华日军炮火。中华门城堡有27个藏兵洞,可以藏兵3000余人。 对外的第一道城门分上、中、下三层,上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 筒瓦顶的镝楼,但毁于1937年侵华日军的炮火,现尚存台基残迹; 中层为砖石结构,朝内一排7 个藏兵洞,洞内设茶室,经营旅游纪念品;下层中间为瓮城甬道,两侧各有3 个藏兵洞。二至四道城门 为二层结构,上面有木质城楼,下层为砖石结构。瓮城的东西两侧 各建有一条宽11米的斜坡式登城马道,供守军骑马上城,马道下的 外侧还各有一排7 个小藏兵洞。 上面“中华门”三个字,是由国?民?党领导人蒋介石先生的所题。 开放时间:8:00-18:00 门票:25元 位置:南京市中心正南长干桥北。 面积:占地面积约1.5万平方米 交通:游2、2、16、26、33路中华门 下当然还不得不提玄武门,这个门我们一般直接去逛完山西路就多走几步就晃悠到玄武门了,大多时候都很热闹,进了城门沿着玄武湖走,有有氧杉树林,不过玄武门上不去,只能在下面拍拍照,我试着想从台城走过去,但是到那边就给封死了。丰润门的开设与南洋劝业会的举办有着因果关系,或者说丰润门是应南洋劝业会的需要而开设,丰润门是实行开放政策的产物。明南京城墙上原来13座城门中,并没有什么丰润门和玄武门。 如今人们只知道玄武门,大多不知道丰润门。其实丰润门后来就叫玄武门。 当时南京玄武门的命名,并未考虑“玄武”一词自古以来的方位含义,而是因湖名而起。1929年4月,南京市长刘纪文函请民国要人题写各城门匾额,蔡元培先生应邀题写了“玄武门”三字。1934年,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密令,玄武门与中山门、挹江门一道,增辟了左右两个门洞,为了美观一些,原门洞被降低了高度,与新辟的左右门洞一样高。1984年,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,特地在这座城门上加造了城楼,即成现在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