堆栈摄影怎么拍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堆栈已经变成了数码时代最普遍的风光摄影手段之一,意指将多张同一场景相似的照片堆叠到一起,借以消除不需要的内容以及杂色和噪点
最全面的“堆栈”后期教程,从前期拍摄过程到后期堆栈
拍摄地:北京经典故宫角楼(摄影师斗法圣地)
佳能5D4 16-35 1/4s F9 iso50 拍摄75张
脚架:siruiN2204X
着手开拍
相机架好三脚架 确定构图
相机M档 确定快门、光圈,ISO,而曝光参数则要以保证高光不过曝为前提。尽量向右曝光(原理下次讲)
放大十倍对焦 AF改到MF
设置快门线,间隔拍摄,间隔时间视风速和拍摄题材决定,2s、 3s、5s、10s都有可能,多拍,从拍摄中寻经验 此处拍摄间隔2s
准备就绪 拍摄了接下来的75张
开始堆栈
先来了解下,堆栈是啥意思:通过图层叠加的方式对静态照片进行计算处理,最终得到一张合成的照片
适用:模拟长时间曝光(慢门)效果、叠加星轨、拓展拍摄对象的景深和清晰度范围、无损降噪、扩展动态范围等
ps CC中可选的堆栈模式有很多个,大部分不常用,常用的有以下:
平均值:等同于单张ND长曝光的效果,如拍摄10张1秒的照片合成后等同于单张长曝10秒的照片。适合表现瀑布、光轨等题材。合成较为平滑无痕迹,可以达到无损降噪,提升画质。(这次教程重点)
中间值:能从画面中移除多余的内容,有效减少杂色和噪点,但有合成的痕迹。适合满足“场景去人”的目的(后续课程)
最大值:能够找出和强化画面中最亮的点,有合成痕迹。有降噪效果,但效果不如“平均值”。适合拍摄星轨这样的题材
ps-文件-脚本-将文件载入堆栈
浏览-选中我拍摄的这一组照片 共75张
载入图层后创建智能对象这里打上勾
然后这一系列的照片就作为智能对象导入到ps
点击图层-智能对象-堆栈模式-平均值
因为这次的目的是模拟慢门拍摄,所以堆栈方式选择平均值,这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,后续都会讲到
大概20s左右堆栈完成(这里选用的jpeg的格式,如果电脑强悍,直接导入raw格式)
平均值模拟慢门,堆栈完成 效果还是不错
camera raw简单调整
然后继续在ps中 简单做一些后期修整工作
堆栈有两个目的:
❶ 在不使用ND镜的情况下模拟慢门效果。
❷ 通过堆叠抹去随机产生的噪点,但是只对随机噪点有用,对固定噪点没有影响。
堆栈的常规前期操作
❶ 在三脚架上拍摄,绝对要保持稳定。
❷ 相机用M档锁定快门、光圈,ISO通常使用原生最低ISO(星空除外),而曝光参数则要以保证高光不过曝为前提。暗部即使死黑,也可以通过堆栈的方式获得很好的画质。
❸ 锁定对焦。
❹ 拍摄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快门线来控制间隔时间及拍摄张数,也可以使用相机的内置功能,比如Nikon有内置的延时功能,Sony可以下载专门的延时APP
❺ 间隔时间的设置因题材而异,通常星轨以及水面的题材都是把间隔时间设置到最短。而拍摄流云拉丝的场景可以视风速决定,2、3秒,5、6秒都是可能的,如果想时间短也可以,不过张数就会成倍增加了。有些创意摄影,比如拍摄一个人多次出现在画面上的图片,间隔时间就随意定了
堆栈的优点
❶ 不用花大价钱去买各种ND镜。
❷ 不用担心ND镜带来的各种画质损伤以及漏光偏色等问题。
❸ 画质会大幅度提高。
❹ 例如14-24这类的 “大灯泡” 镜头,使用堆栈会非常便利。
❺ 堆栈的素材同时也可以作为延时摄影的素材
堆栈的缺点
❶ 拍摄星空时一定会产生断点,尽管可以无限缩小这种断点。
❷ 拍摄水面时,堆栈获得的水面远远不如ND镜的水面那般平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