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商之源渔梁古镇之渔梁坝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渔梁古镇位于安徽歙县城南,徽杭公路道旁,以前去黄山的必经之地,古镇因练江中的水坝-渔梁坝而繁荣。渔梁是古时外出打拼的徽商们人生的旅程起点;几十年后,他们依然选择这里作为人生的终点站。
渔梁坝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,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,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。它横截练江,使坝上水势平坦,坝下激流奔腾。坝南端依龙井山,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,目前依旧发挥着作用。
在十多年前,去宏村的路上第一次经过渔梁坝,那时根本就没有门票的说法,现在只要有点名气的古镇,都已经圈起来收费了,渔梁也不例外,票价30元。如果顺道可以去看看,特地跑一次就不太值了。老街至今保存完好,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,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,拾级而下,便可下到渔梁坝。
古镇的经营模式都差不多,这么多年来也就多点卖点纪念品、食品类的小门面,但要知道,有多少人愿意花这个30元进来看看这条拦河坝。
反而小镇上的村民依然那么纯净,脸上永远是和蔼可亲,如今镇上大部分是老年人在留守。
渔梁古镇的房子没有经过整修和改造,维持着原始状态,反而给到此的游客看到原滋原味的明清风貌。
徽州自古以来山多田少,纯粹的农业收入不足养家糊口,在徽州,不仅是贫苦的农民,甚至连一些家有资产的富户或士大夫之家,也对投资经商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。因此才有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:“前世不修,生在徽州;十三四岁,往外一丢。”而这“一丢”的起始点,就是渔梁坝。
受地形影响,古徽州陆路交通十分不便,当地的大小商贾只能依靠丰富的水运资源,从新安江上最大支流练江中放排出水,再转入新安江,继而飘摇至苏浙等地,把茶叶、木材、棉布、丝绸、纸墨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茶庄和市场,并最终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。
歙县和绩溪的徽商下苏杭、去京城等地,无不从渔梁坝出发。明清时期直至现代公路开通前,渔梁坝的热闹可想而知,真可谓百舸争流,千帆竞发。水路交通的繁荣刺激着渔梁古镇的发展,最终使这一带形成一个热闹的商业街市,其中号称徽商四大行当的盐、茶、木、典当诸业在商业街占有突出地位。
在离渔梁坝不远的地方有个小屋,当地人称为“藏柩屋”,是专门为存放那些客死他乡徽商的灵柩而建的。不少徽商客死他乡后,最大的遗愿就是叶落归根,于是他们的遗体在亲朋或老乡的帮助下被运到了渔梁坝,然后再由亲人取走。考虑到有些灵柩不能很快被亲人取走,于是有好心人修建了这间小屋。
几十年前,为了生计,他们从这里开始了人生的旅程;几十年后,他们依然选择这里作为人生的终点站。从终点又回到起点,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……